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等部门从事设计、研发、运行和维护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达成下列目标:
目标1.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
目标2.能够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产品研发、工艺与设备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
目标3.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等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并有能力从事科学研究;
目标4.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目标5.具备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化视野,能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
二、培养规格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和自动化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电气工程基本理论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仿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
1.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4-6年。
2.学分:毕业最低要求总学分为181.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任选课不少于6学分,创新创业实践不少于4学分,社会责任教育实践不少于5学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不少于2学分。
四、毕业与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蚌埠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规定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2.核心课程及简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力工程基础等。
(1)电路分析(P012904)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后继专业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电路知识,对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模拟电子技术(P012909)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一些常用电子器件和基本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设计方法,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单元电路的调试方法,为后续有关课程的学习和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本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数字电子技术(P012914)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应用常用的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进行逻辑电路设计等。为今后学习有关专业课,以及为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数字系统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4)信号与系统(P012108)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确定性信号的时域分析和变换域分析,线性非时变系统的描述与特性以及信号通过线性非时变系统的时域分析与变换域分析;采用连续和离散并行、先时域后变换域的结构体系,突出以信号分析为基础的理念,从信号表示的角度引入信号的频谱。使学生获得信号与系统分析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深入学习电气专业后续有关课程,以及以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5)自动控制原理I(P012507)
授课总学时:56;学分:3.5;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6)电力电子技术II(P013513)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常用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基本工作电路,使得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各种电力电子装置的工作原理;从实践上熟悉电力电子装置的组成、应用;具有能对简单控制电路进行设计、调试和故障维修的能力。本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7)电机与拖动II(P013507)
授课总学时:56;学分:3.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了直流电机、变压器、感应电机、同步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电磁内在规律、理论分析方法、运行特性等基本理论,不仅使学生掌握电力拖动的基础知识,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8)电力工程基础II(P013517)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电能生产、输送、变配等相关的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电力工程技术在国民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了解电力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内容。使学生不仅具有电力工程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工程计算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本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特色课程及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设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1)数字电子技术(P012914)
授课总学时:64 ;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特色: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相融合,智育与德育相结合。课程中体现并突出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职业品格、爱国理念和优秀文化等。
(2)信号与系统(P012108)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特色: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相融合,智育与德育相结合。课程中体现并突出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职业品格、爱国理念和优秀文化等。
(3)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设计(P017214)
授课总学时:16 ;学分:1;课程性质: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
特色类型:赛学融合课程
课程特色:将课程内容与“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相结合,以赛促教促学,课赛融合。
(4)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P017102)
授课总学时:16 ;学分:1;课程性质: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课程设计案例为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面向实际企业项目工程需要,企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调研、开发和考核等。
(5)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P017103)
授课总学时:16 ;学分:1;课程性质: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课程设计案例为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面向实际企业项目工程需要,企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调研、开发和考核等。
(6)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P017106)
授课总学时:16 ;学分:1;课程性质: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课程设计案例为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面向实际企业项目工程需要,企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调研、开发和考核等。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责任教育实践、认知实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机与拖动课程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本专业课程(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除外)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六大类。课堂教学总学时数(不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时数)为2346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为706学时,占30.09%;学科专业基础课为776学时,占33.08%;专业必修课为400学时,占17.05%;专业限选课240学时,占10.23%;专业任选课96学时,占4.09%;通识教育选修课128学时,占5.46%。
本专业规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81.5学分(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为40.5学分,占22.31%;学科专业基础课为46.5学分,占25.62%;专业必修课为24.5学分,占13.50%;专业限选课15学分,占8.26%;专业任选课6学分,占3.31%;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占4.41%;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含课内实验教学)41学分,占22.59%。
七、必要说明
1.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落实“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革新传统线下课堂的教学方式,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OBE理念,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中科电力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合肥中科深谷技术有限公司,引企入校,开展课程共建、课程置换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双指导”等,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拓展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形式。通过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导师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申报国家专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智能制造等科技协会,不断扩大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参与面;通过组织各级各类的学科专业竞赛、跨专业开展“暑期小学期制”实践活动等,不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4.更新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破除唯分数的传统学业评价方式,所有课程全面落实形成性考核,强化过程性考核与学习过程管理,强化课程考核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灵活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