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29日,蚌埠学院“跃进大别山·蚌院星火燎原团”实践团满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及传承红色文化的热忱,奔赴皖西这片红色沃土,开启了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专项红色实践活动。在为期五天的研学实践中,队员们于文物史料里探寻先烈初心,在英雄故事中汲取信仰力量,谱写了一段与红色历史跨时空对话的难忘篇章。
一、许继慎纪念园的不朽军魂:雕像里的“元帅遗憾”
7月26日,晨光穿透裕安区青山乡的薄雾,实践团来到许继慎纪念园,队员们站在汉白玉雕像前,基座上“1901-1931”的刻字如历史的叹息——这位从六安穷苦人家走出的将领,30岁的生命戛然而止,却留下了一段足以震撼军史的红色传奇。
“六安108位开国将军中,为何没有元帅或大将?答案就藏在他的故事里。”步入纪念馆,泛黄的黄埔军校毕业证书、带着弹痕的北伐军装静静陈列。1924年,许继慎与陈赓同为中共黄埔支部候补干事;1925年,他与蒋先云、左权等人创建青年军人联合会;1930年,29岁的他成为红一军首任军长,而同岁的徐向前时任其副军长。周恩来评价他“政治上很强,能打胜仗”,徐向前亦感慨:“红一军三个师捏拢在一起,许继慎同志立了一大功!”
当听到1931年他因反对张国焘错误方针被诬陷牺牲时,队员们望着墙上“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的题词心潮澎湃。“若他能见证新中国成立,定会是六安将军谱上最亮的星。”队员丁鹏的话语道出大家的心声。阳光洒满展馆,《革命烈士英名录》首卷首位的名字熠熠生辉,英雄虽逝,军魂不朽。
二、鄂豫皖纪念馆的精神灯塔:艺术与历史的碰撞
7月27日清早,实践团来到鄂豫皖纪念馆。馆内锈迹斑斑的枪炮、边角翻卷的手稿,无声诉说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先辈的热血与青春。
在大别山红色电影展览馆参观时,队员们惊喜偶遇扮演毛泽东的演员老师。“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标准的湖南口音穿越时空,直抵队员心底。大家深刻领悟到,冰冷的陈列品背后,是先辈们燃烧青春、践行信仰的生动见证。
走出纪念馆,阳光洒满前路,那句嘱托已化为沉甸甸的使命。队员们更清晰地明白“从何处走来”“为何而奋斗”,红色基因的熏陶让理想信念愈发坚定。
三、红军广场的“青山大学”:战火中淬炼的成长课堂
27日下午,实践团走进红军广场。中央纪念碑上“燎原星火”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广场一侧的红军纪念堂内,徐海东将军与“青山大学”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所有人。
讲解员娓娓道来:1934年葛藤山伏击战后,被俘的敌师长问徐海东“毕业于哪所军校”,将军指着大别山爽朗笑道:“我是青山军事大学毕业的——这方圆千里的大别山,就是我的课堂。”
没有现成的课本,没有固定的校舍,“青山大学”的“课程”全部是枪林弹雨里的实战历练。在陡峭的山壁间练习伏击战术,在茂密的密林峡谷中领悟游击精髓,用一次次艰苦卓绝的胜利书写“毕业答卷”。这位窑工出身的将军,正是在青山磨砺中成为令敌人胆寒的“虎将”。
“真正的成长,从不在温室,而在风雨里扎根,在实践中开花。”队员丁雅慧感慨道。先辈们在艰苦中拼搏的精神,为当代青年指明了成长方向。
此次皖西红土地踏访,对实践团队员而言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从许继慎的未竟传奇到“青山大学”的战火课堂,先辈的热血奋斗已化作青年砥砺前行的动力。队员们纷纷表示,愿以青春为笔续写担当篇章,让红色基因照亮逐梦征途,让红色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永远传承。(撰稿:张婷婷、丁雅慧;编辑:毛星懿;审核:哈焱、黄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