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淮河文脉 传韵珠城风华——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学子开展文化传承实践行动

发布者:dzdq发布时间:2025-08-12浏览次数:12

2025年暑期,蚌埠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探源淮河文脉,传韵珠城风华”实践团队走进蚌埠市博物馆,开展文化遗址研学、义务讲解志愿服务等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挖掘淮河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传承与大众互动。

行走课堂:解码遗址里的淮河文明

指尖穿越七千年,光影再现淮畔烟云。 在蚌埠博物馆一楼流光溢彩的临时展厅内,一座汇聚数字智慧的展台成为连接古今的奇妙枢纽。这里,不再是冰冷的“禁止触摸”,而是鼓励实践队员们伸出手指,直接感触土层中沉睡千年的文物遗痕,细致摩挲那些承载着远古信息的陶器碎片。借助尖端技术全方位储存的文物细节、专家详尽的模型演示与场景还原,双墩先民制陶、耕猎的生活图景如画卷般在青年学子眼前铺陈开来。这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让尘封的历史瞬间变得可触可感。

展厅中央的智慧展台全方位储存了展厅内各类文物的外貌细节,土层中遗存的文物痕迹、出土的陶器碎片,让实践员直接近距离观察触摸到远古文明。团队成员通过智慧展台中的专家讲解,用模型演示、场景还原,了解先民制作陶器、耕种狩猎的生活图景。“以前在课本里看双墩遗址,今天亲手摸‘碎片’、听符号含义,才懂咱淮河文明多厚重。”汪希乐同学说道。

垓下遗址主题中,荧屏内的楚汉文化学者沿着城墙残垣,讲述项羽与刘邦决战故事。团队准备电子战争沙盘,动手模拟战术,感受楚汉风云。而在津浦大塘公园主题板块,通过老照片对比、文史专家讲解,同学们可清晰地看到蚌埠从渔村到交通枢纽的变迁。

指尖触碰:对话七千年前的“淮河微笑”

当真正面对数千载光阴的沉淀,年轻学子们被深深震撼。在蚌埠市博物馆的“古代文明陈列”展区,一件来自新石器时代的陶塑人头像,穿越七千年风尘,其嘴角微微上扬的清晰弧度,被称为“中华第一微笑”。实践队员吴蕊久久驻足于玻璃展柜前,目光中闪烁着惊奇与敬畏的光芒:“这抹微笑竟穿越了七千年时空!它让我们触摸到一种属于远古的宁静力量,也突然明白了博物馆讲解员常说的‘何以中国’四字的深刻分量。”

实践团的学习热情如被点燃的火焰,他们围聚于导览员身旁,凝神聆听关于禹会诸侯、楚汉相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详尽讲述,在双墩遗址陶器符号与陶寺文化礼器之间,深切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江淮大地的壮丽呈现。一件件文物不再静默,它们悄然开启厚重的历史之门,引领青年学子步入灿烂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

义务讲解:用乡音架起文化桥梁

博物馆的厚重与乡土的鲜活,在实践团的精心策划下实现了奇妙的交融。依据博物馆核心馆藏资源,结合前期对蚌埠地区乡村文化需求的调研,提炼制作出一系列主题鲜明、通俗易懂的“流动文博课堂”展板和多媒体课件。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的第一粒种子,到淮河流域千年不绝的商贸往来,再到近代风云激荡中的城市记忆,厚重历史被浓缩于生动的图文和影像之中。

当精心准备展品在博物馆,这些承载着“蚌埠故事”的展板与文物,瞬间点燃了人们的热情。白发老者手指展板上熟悉的旧地名,向围拢的年轻人讲述消逝的渡口故事;孩子们睁大眼睛,好奇地观摩着复制陶片的纹路,听实践团成员讲述先民制陶的古老智慧。历史不再是陈列馆中的遥远回响,而成为乡亲们眼中亲切可感的乡土记忆。

“战国青铜剑的故事,和‘项羽乌江自刎’传说有关……”在蚌埠市博物馆,团队培训的“临时讲解员”王嘉欣同学,正用生动讲解吸引游客。团队的志愿者,在经学习网络素材线上培训后,在博物馆展区提供服务。

蚌埠学院“探源淮河文脉,传韵珠城风华”实践团队,以多元形式激活淮河文化活力。当实践团成员踏上归程,蚌埠博物馆的展柜依旧明亮,临时展厅的智慧展板也已关闭。但这场由青春力量驱动的文博“三下乡”实践,已在博物馆与乡土之间,在青年学子与地方文化之间,悄然播下了理解的种子,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桥,连着历史的深处,也通向充满希望的田野。(撰稿:郑鸿洁、胡博翔;编辑:毛星懿;审核:哈焱、黄灿)